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侯门闺逆

章节目录 第三十七章 古代的公务员大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场盛大的喜宴过后,苏家再度沉寂了下来。

    新媳妇进门之后,整个苏家的气氛并无改变,倒是苏怀仕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了。

    如今大房的这小两口正是新婚燕尔,蜜里调油的时候,且再过四五日秋闱便要开始了,苏怀仕正踌躇满志地猫在屋里勤学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

    与他境遇相同的胞妹苏知意,也被林氏勒令在照雪阁绣嫁衣不得外出,无人可寻的狄氏便常常来二房串门,找苏知雅和苏知娴两位小姑子说个话,解解闷。

    姑嫂三人都是心思玲珑的主儿,相处地甚是愉快。

    而林氏忙着儿子的科考和女儿的婚事,也没空来给新媳妇立规矩、摆婆婆的款,是以狄氏进府这些天来,日子过得颇为舒心。

    倒是苏知意瞧见自家大嫂不与自己这个亲小姑亲近,反而却与二房的两姐妹有说有笑,醋坛子都快打翻了。

    为此,她三番五次地在林氏面前发牢骚,言明狄氏这个大嫂吃里扒外,分不清亲疏好赖。

    其实苏知意真正生气的是,自己明明都已经成为睿王府的四品良媛了,为何家中的人还不赶紧来巴结讨好自己,一个个地都是那般地没有眼力劲儿,着实令人恼怒。

    女儿说的话,林氏每次只当充耳不闻,除了越发严厉地教导女儿规矩之外,再也没给过苏知意一个好脸色。

    林氏如今对这个女儿可谓是心寒了大半,未出阁之前就做出了与人私定终身的逆举,且还心甘情愿地给人做妾,简直就是往她这个母亲的心口上划刀子。

    且看她如今不仅一副毫不知错的样子,还有那心思在家里挑拨离间,林氏恨不得将这个女儿塞回肚子里,回炉重造。

    入京半年来,见过了建安城的人和事之后,林氏才知从前的自己坐井观天,心胸狭隘,对待二房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她已然明白,在权贵遍地走的天子脚下,苏家就犹如无根无据的浮萍一般。

    若想平安顺遂地站稳脚跟,家中子女日后若是想有出息倚仗,大房和二房就必须拧成一股绳,共同进退。

    否则单靠丈夫一个无权无势的五品官身,大房只会独木难支。

    可以说,自打进京以来,府里的每个人包括那些伺候的仆婢丫鬟们,都在快速成长,唯独关氏和苏知意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林氏如今也不知该拿这个女儿如何是好了。

    骂也骂过了,罚也罚过了,那些道理更是一个个地掰碎了说给她听,可苏知意就犹如被猪油膏子蒙了心般,眼里只看得见那个睿王殿下。

    到后来林氏也就不说了,她心想等女儿进了睿王府,吃了亏之后自然就会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最后苏知意的确是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了,只可惜一切已然太晚,付出的代价也沉重到让林氏承受不起。

    九月十八日,开平十四年的秋闱在万众瞩目之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次苏怀仕与苏怀信两兄弟同台竞考举人,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尤其是此前连中小三元的苏怀信,更是举世期待。

    人们都很好奇,这位苏家四公子能否一路高歌猛进,再度夺下乡试的魁首,成为“解元”,并成就“四小元”的才名。

    “四弟,你如今被世人寄予厚望,想来心里并不轻松。为兄在此先恭贺你金榜题名,得偿所愿,但也无需给自己太大压力,一切尽了全力就好。”

    入场前,苏怀仕拍了拍庶弟削瘦的肩膀鼓励宽慰道。

    他可是听父亲说了,四弟最近经常熬夜苦读,身子都快读坏了。若不是被祖父和父亲强制着休息,恐怕人都要累倒了,可想而知他心中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多谢大哥!希望你我兄弟二人,此次皆能登科及第。”

    苏怀信面无表情地说道,暗藏太多情绪的眼里却透出名为野心的光。

    “为兄相信会的。”

    苏怀仕亦是胸有成竹地笑道,对自已此次下场颇有胜算。

    父亲和书院里的夫子们都说了,他根基扎实,此次考中的希望很大,就是不知和庶弟比起来,哪个名次会更高罢了。

    他是胜在年长了几岁,多读了几年书,但苏怀信却是比他更具天赋,许多夫子见过他做的文章都赞其天资出众,百年难得一见,想来此次高中应该也不在话下。

    否则青鸣书院的大儒们也不会放心让苏怀信下场的。

    庶出的弟弟比自己优秀,苏怀仕心中自然难免失落,偶尔也会生出羡慕之情,可若说要因此妒恨庶弟却是不能够的。

    大房只有他们兄弟两个男丁,日后必定是要相互扶持的,庶弟将来若是有了大出息,那是整个苏家的幸事,自己这个做大哥的说不定还得仰仗他。

    所以尽管林氏与平姨娘之间多有不和,两兄弟的关系也说不上多亲近,从小到大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和平相处着。

    何况自幼接受了忠义孝悌君子教义的苏怀仕,也断然不会做出那种手足相残的恶事来。

    两兄弟互相勉励了一番,便各自拿好自己的生员考号、笔具和随身包裹,分别踏入了各自的考场。

    乡试要连考三场,分别是九月十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及九月二十四日。

    考试的这些天,考生们所有的吃喝拉撒都只能在贡院的考场里解决,通常是三场考试下来,考生们都得瘦的脱了形,中途昏厥的更是比比皆是。

    苏太老爷与苏承两父子,每日带着一众家丁丫鬟,备好了各色药材和汤食就在考场外蹲守着。苏鼎下了朝之后,也会第一时间赶过来,陪着一起等。

    这是如今苏家的头等大事,也关系着苏家未来的前程,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苏知娴好奇也跟着去探望了一回,顿时被那人山人海的场面给吓到了,简直比现代高考时的盛大场面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时候苏知娴才真体会到“古人十年寒窗苦读”背后的真正意义。

    这个坎你过了,那么从此就是鱼跃龙门,青云直上;若过不了,所有的辛苦只能付之东流,没有任何折中的说法。

    怪不得说科举让人疯狂。

    一想到小八和小九再过几年也要如此辛苦地读书考试,苏知娴就心疼地无以复加。

    但没办法,这是他们生就该负的责任。

    世人皆羡慕那些王公子弟,世家少爷,可他们享受着富贵,身上背负的也比常人更多。

    尤其是那些嫡脉嫡长的子孙,通常是要以一己之身肩抗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半点松懈和任性都不得,那才叫真正的负重如山。

    所以小八小小年纪就一副少年老成的大人相,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是二房的“长子”,将来不仅要继承父亲家业,还要为姐姐和弟弟们提供庇佑,故而不敢懈怠。

    苏知娴在考场门前还见到了亲家吕大人夫妇,她的准姐夫吕樵也下场应考了。当然更叫她吃惊的是,她居然还看到了辅公国府沈家的马车。

    差人去暗中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沈家下场应考的居然是沈慕庭。

    这也真是奇闻了。

    据同在国子监求学的小八小九所言,沈慕庭的学问很是一般,就连当初考秀才也是堪堪吊了车尾才考上的。

    这次他来参加乡试,没有一个人看好他。

    就连苏知娴也是一张问号脸,二傻子这是想干啥?

    守候了将近半个月,这一日,贡院的考场终于响起了结束的钟声。

    苏怀仕和苏怀信两兄弟就跟饿地奄奄一息的难民似的,蓬头垢面地被几位家丁搀扶着回到苏府的马车,一上车两人连句话也没说就直接躺下昏睡过去了。

    见此,经验丰富的苏鼎极其地淡定对狄氏和苏知娴等女眷说:“不用担心,只是累坏了,睡上一觉就好了。启程回府吧!”

    六日后,也就是九月三十号那天,秋闱才揭榜,是以苏家上下都在耐心地等着结果。

    揭榜那日,府中上下早早地就挂起了红绸灯笼,备好了鞭炮和赏钱,让门房和家丁们不时地跑去打探消息。

    面上装得再淡定,苏老太爷和苏鼎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

    苏怀仕和苏怀信哪怕只中了一个也好,若两个都落榜了,那当真要让人看笑话了。

    毕竟,全京城的人可是都对苏家两位公子抱了极大期望的。

    乡试报榜都是从低到高开始报起的,当从卯时一直等到午时,外头揭榜的都已经报到第五十名时,苏家人渐渐地有些坐不住了。

    乡试前五十名与五十名之后是一道举人的分水岭,前者意味着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更有被权贵结识和看重的资本,对一些寒门学子而言这样的排位,通常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苏怀仕两兄弟的喜讯却是一个也没传来,苏家人心里略感失望的同时,何尝又不是抱着更大的期望。

    说不定两兄弟都排进了前五十呢?

    一直到了第三十六名,终于有报喜的官差敲锣打鼓地来到了苏家大门前。

    “恭喜府上的苏怀仕举人高中第三十五名,给举人老爷贺喜了!”

    “好,好!快快重赏,有劳众位官差大人了。”

    苏太老爷闻言大喜,顿时笑得像个弥勒佛。

    第三十五名已经是很高的名次了,苏家上下刹那就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众人一齐向大少爷苏怀仕道贺。

    “府上先别忙着庆贺,小的来之前听说,苏大人您府上还有一位少爷也参加了乡试。隐约听其他的报喜人说,似乎本次前五十名桂榜中有两位姓苏的举人,或许另外一个姓苏的也是贵府少爷呢。小的就先在此恭贺苏大人,双喜临门了。”

    苏老太爷给的赏钱那可是一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外加十两的碎银子,出手那是相当阔绰了,所以前来报喜的官差也乐意给苏家卖个好。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