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争魏

章节目录 第212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八百年后的大唐,河湟出现过类似之事。

    “好个杨兴云,竟有如此气魄!我杜预岂能不助你一臂之力!”杜预眼中也亮起微芒。

    志同才能道合,费了这么多口舌,就是等这句话。

    杨峥提刀子砍人还可以,算是中上之资,玩这些孔孟之道,就是外行了。

    但杨峥明白一个道理,能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盛行几千年的东西,无数聪明人趋之如骛,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而历史长河中,儒家教义也被多次更改。

    孔子他老人家带着千余学生周游列国,到处忽悠,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杨峥还是第一次感觉得到了杜预的心,“我以刀兵铁血在前,元凯执圣人教义在后,为我华夏开辟蛮荒之地!”

    第一百五十六章 屯田

    两人意见统一,什么事都好办了。

    杨峥奖赏有功人员,凡是参战者,都分到了粮食和羊肉,按照之前承诺,大榆谷四成的缴获拿出来分赏参战士卒。

    受伤者阵亡者都有抚恤。

    杜预还向杨峥举荐了赵登,将他功劳列为第二等。

    首功自然是张特,然后是刘珩、姜伐野、蒙虓、周放等将。

    有功名单上报给夏侯霸。

    几万俘虏被集中在西都城下,被分成八部,每部四五千人,汉、羌、胡混杂,以甲、己、丙、丁、戊、己、庚、辛名之,汉民多为伍长什长。

    反抗是一定的。

    杨峥没有拆散他们的妻儿父母,但很多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不愿分别。

    杨峥毫不犹豫举起了刀子。

    三百多颗人头落地,全都老老实实。

    士卒们也都进入临战状态,披甲持刀,日夜轮流巡视,以防奴隶们作乱。

    分割完成,就被带去各大屯田。

    西都分甲己二部,临羌分丙丁二部,安夷分戊己二部,归义建威二城和大小榆谷分庚辛二部。

    每部都有五百士卒驻扎。

    为了以防万一,杨峥还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巡视各部。

    春耕开始之后,大地顿时忙碌起来。

    无论羌民汉民,对田地还是有很大的热情。

    西平土地肥沃,有太多的土地可以耕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人口。

    大小榆谷可以养十余万羌军。

    临羌、西平、安夷、破羌沿着湟水而下,都是可屯田之地。

    夫定国之术,在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为天下之良式也!

    屯田之术也适用于羌人。

    在铁犁、耕牛投入使用之后,耕种效率大大增加。

    杨峥还征召汉民老农,指导羌人耕种。

    劳作最能改造人,同样也可改造一个民族。

    一开始有很多刺头,或是阳奉阴违之人,但有了食物与茅房之后,这些人也渐渐顺从了。

    能活下去,没人愿意送死。

    为了激励他们的劳动热情,杨峥还定下奖励措施,评选各部劳作优秀者,赏以羊肉、粮食、衣物。

    羌人大悦。

    与汉民一样,底层羌人也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别说吃肉,一年能吃饱一两顿就是不易。

    衣服更是惨不忍睹。

    在杨峥印象中,与叫花子差不多。

    实实在在的赏赐,比任何废话都有效果。

    羌人逐渐适应新的身份。

    其实除了一个奴隶的身份,羌人的生活有着本质的改变。

    只要不违背校尉府的法令,他们就不会被鞭打和欺辱。

    而渐渐的,杨峥发现羌人性情剽悍是一面,忠厚却是另一面。

    在自己的威权建立之后,羌人逐渐服从起来。

    大量的土地被耕种。

    从湟水河谷到黄河谷地,一片生机盎然。

    大乱之后有大治。

    经历了惨烈的战争之后,人心渴望安定。

    秦凉沟通西域,自两汉以来,就是杀伐之地,先有汉武大举西进,后有先零羌、烧当羌掀起的羌汉大战。

    西域的胡人也趁机起事,还有蜀国动不动北伐。

    杨峥的强势征服者人设,给了羌人巨大的安全感。

    李二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杨峥从南杀到北,从东杀到西,西海湖畔,大通山下,还有累累白骨堆成的京观。

    赫赫军威,谁人不服?

    杨峥提着刀子左顾右盼,防止有人闹事。

    杜预则清查人口田地,比他还忙。

    西平通文墨之人太少,杜预不得不调集青营中的孩子,以及汉民中头脑灵活之人,亲自教习。

    朗朗读书声在这边荒之地响起。

    万事开头难。

    而世上也没有难事,只怕有心人。

    杜预的水平没话说,儒家教义深入浅出,往往数言,就能明教经典,还旁证左引,妙趣横生,让偷偷听课的杨峥叹为观止。

    这时代孔孟之道还是非常可取的,没有经过朱程理学的思辨阶段,虽被董仲舒“加工”过,但大抵还处于原教旨阶段,比较生猛。

    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都有深刻的哲理,拿到后世都不过时。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