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争魏

章节目录 第876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所谓淮南,其实也就寿春、合肥这一片。

    其他的地区要么是无人区,要么吴魏犬牙交错,根本不具备发展的潜力,比淮北差了太多。

    颍川的来信中,明确要求钟会不得北上。

    这是一个政治默契。

    钟会不北上,换来的是颍川门阀的暗中支持。

    没有他们支持,钟会就是水中浮萍、无根之木。

    “都督英明!”蒋斌叹服道。

    “东吴出了孙皓,乃天助我也!”钟会眼神深邃了许多。

    寿春大战时,他本已放弃了,却没想到峰回路转,司马昭病亡,司马炎急着赶回洛阳夺权。

    既然老天不让自己死,说明还有大造化在后面等着。

    钟会对此深信不疑。

    “那么都督如何挑起司马炎伐吴?”蒋斌好奇道。

    钟会诡异一笑,“此战不仅要借司马炎之势,也要借东吴之势!”

    “都督英明!”蒋斌很聪明的没有再问,钟会愿意说,一定会自己嘚瑟出来,不愿说,问多了反而令其生厌。

    钟会背后站着的势力,蒋斌深深忌惮。

    若当初听从司马昭的招抚,杀了钟会,恐怕他现在也死无葬身之地。

    或许司马昭正是因此而死于非命。

    蒋斌对自己的前途忽然感觉不安起来。

    仿佛只是一颗任人操控的棋子,棋子命运大多不太妙。

    钟会口口声声共享富贵,但这句话说多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此刻洛阳,司马炎距离大位只有一步之遥。

    司马家三世的努力终于要在他身上修成正果,所以司马炎非常爱惜羽毛,注重名声。

    任何事都需要名正言顺,司马炎身上没有功业,心中就没底。

    王莽的殷鉴不远。

    即便登基了,也会被人拉下来,死无葬身之地。

    原本司马昭就可以称帝的,只不过曹髦拔剑登辇,喋血街头,让司马昭从此与皇位无缘。

    司马家的名声毁了,所以只能在功业上做文章。

    这几年占田制蓬勃发展,编户的百姓越来越多,粮食也是连续几年丰收,仅京畿地区就收粮百万石。

    户籍上人口超过八百万!

    司马炎令贾充、裴秀、荀勖制定新律,一心扫除汉魏以来的颓势。

    甘露九年春,鉴于曹魏兴起的奢靡之风,矫以仁俭,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豪强私募佃客。

    司马炎掌权的这一年来,在张华、裴秀等人辅佐下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极大的促进了中原的繁荣。

    手上粮食多了,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拔剑四顾。

    “关中去年大旱,杨峥不顾百姓死活,营建新都,又穷兵黩武,发十几万之众攻打代郡,今粮草充沛,兵甲已足,士卒皆欲报效大王,为国家建功立业,此正是扫平秦贼大好时机!”别人都被秦贼打怕了,石苞却不怕。

    早年石苞便与邓艾齐名,一腔的抱负还未施展。

    而且只要出兵,曾经失去的权势也就全回来了。

    放眼朝中还有谁能跟他相提并论?

    秦国现在正是虚弱期,中原不应按兵不动。

    弘农太守王濬、南阳太守诸葛绪、河东太守唐彬也多次上表,称关中大旱,民心不定,正是收复关中的大好时机。

    只要关中收回,秦国首尾失联,破灭之日不远矣。

    “破秦贼……”司马炎踌躇不已。

    风险太大了。

    如果战败,别说登基称帝,恐怕河东、潼关、南阳一线都要失守。

    司马昭活着,可能还有报仇雪恨之心,司马炎却绝不敢在此时发动倾国大战。

    历史上东吴自己烂透了,司马炎才在羊祜、张华等人的建议下伐吴。

    吴国在蜀国灭亡之后,还撑了十七年。

    司马炎要功业,但不是提着脑袋去关中玩命……

    关键时候,还是贾充最能揣摩司马炎的心思,“万万不可,关中一马平川,极利秦贼骑兵,况且秦贼刚刚在并州大胜,灭拓跋力微、刘渊近百万之众,士气正盛,此时伐秦,胜负难料!”

    司马炎投来一个赞许的眼神,暗叹还是贾充好用,“依公闾所言,该当如何啊?”

    贾充三角眼快速转动,眨眼就有了主意,“伐秦不可,但疲秦却可,潼关、武关皆在我手,不妨遣派精骑锐卒,袭扰之,坏其屯田,掠其百姓,杀其军丁,动摇人心军心,据臣所知,关中百姓多半为蜀中迁徙而来,若有斩获,人心大惧,必然逃回蜀中,关中不能恢复,蜀中粮草难以运出,长此以往,则秦国国力虚疲,彼消我长,不出三年,中原鼎盛,再挥军杀入关中,试问杨贼如何大王百万将士?”

    “善、大善!”司马炎从软塌上站起。

    这些话简直说进他的心坎去了。

    石苞张了张嘴,却怎么也说不出话了。

    贾充的计策漏洞太多了。

    人家秦贼以骑兵见长,你拿什么去袭扰?

    秦国的均田制比占田制更为彻底。

    现在不出兵,以后就更难了。

    但问题在于司马炎与贾充一唱一和,他完全找不到插话的借口。

    就在此时,堂外有人高唱:“江东急报!”

    “宣!”司马炎举手投足已经完全是皇帝气派。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