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争魏

章节目录 第1226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文学馆也对太子开放。

    很多学士也是太子的幕僚,在权力上,父子二人早就成为一体。

    这些年,杨峥也适当过度了些宣义司和镇抚司的权力给他。

    杨旭在大秦帝国的权柄越来越重。

    “你说的不错,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杨峥张口就剽窃了一句名言。

    一旁侍候的秘书郎陈寿眼神一亮,立即记了下来。

    “父皇所言甚是,大秦不能重蹈曹氏覆辙。”杨旭深以为然。

    杨峥忽然来了兴趣,“哦?你说说曹氏有何过失之处?”

    这种对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皇帝和太子交流真实想法,能增进感情,也是大秦内外和谐的基础。

    杨旭稍稍思索一阵,正色道:“曹氏之失有二,其一,施行九品官人法,纵容士族壮大,而无制衡之策。其二,对宗室打压太过,以至宗室人物凋零。”

    非常巧,这两样都是魏文帝曹丕埋下的祸根。

    九品官人法是他通过的,对宗室最狠的也是他……

    此外,孙权杀关羽,刘备举国之众复仇,兵败猇亭,火烧连营七百里,曹魏原本有机会一统三国,此时孙权已经向曹魏称臣,只要曹魏南北夹击蜀国,蜀汉也差不多完了,但曹丕的脑回路跟常人不一样,非要举国之兵攻打江东,强行为蜀国续命……

    杨峥个人觉得曹丕内斗是行家,政治、军事上比曹操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当年曹操病逝,刘备派使者韩冉吊唁,曹丕居然非常没风度把韩冉杀了。

    还有曹丕对待于禁之事,都可以体现出他的小肚鸡肠……

    杨峥越来越觉得一个合格继承人的重要。

    在他看来,曹魏实则亡于曹丕之手。

    其实当年种种迹象表明,魏武中意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曹丕。

    只是曹冲死的太早,曹植扶不上墙,曹彰又没这方面的能力,才不得不用曹丕……

    还好,大秦后继有人。

    杨峥这么多年悉心培养,杨旭没有辜负自己,越来越有大秦储君的风采。

    在国中的声望越来越高。

    “你说的不错,不过汉魏覆亡非止一端,有很多原因,任何事都要吸取教训,但亦不能矫枉过正,因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正。”

    司马家为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辙,大封诸王,酿成更严重的祸患。

    历史上赵宋吸取大唐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阉割民族血性,让华夏一蹶不振……

    “儿臣谨记。”杨旭拱手。

    “十年规划和百年大计,你回去思索一番,到时候给朕看看。”杨峥伸了伸懒腰,年纪大了,精力就越来越不济了。

    也许是年轻时冲锋陷阵,到了如今,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多亏皇甫谧一直悉心照料,才没出大事。

    不过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很多事情都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时常有种疲惫之感。

    历史上很多第一代君王都不长寿。

    汉高祖、光武帝、魏武都是六十左右便撒手人寰了。

    或者说,所有皇帝很少有长寿的,英明神武的李二大帝,五十多岁就驾鹤西去了。

    尤其是汉魏以来,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

    算算时间,杨峥今年五十有六了,心中多少有些惶恐。

    大秦虽然走上正轨,但并非没有隐患。

    士族豪强只是被削弱,近些年,夏侯氏依托皇后夏侯芷,在快速恢复中,其他士族豪强也只是蛰伏而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宗室之中,杨毅有些野性难驯,而其他封国还没有完全站稳,需要中原输血,一旦自己去了,也不知道下一代还会不会持续。

    大秦内部,吸收了太多的外族,并未完全消化……

    百姓只是刚刚吃上饭,谈不上吃饱吃好。

    旧问题去了,新问题接踵而至,就像风一样,永远不会消停。

    所以杨峥才会动了“百年大计”的心思,就是希望不要人亡政息,而是持之以恒。

    望着越来越沉稳的杨旭,杨峥忽然萌生了个想法……

    不过现在不是实施的时候。

    第九百四十四章 虚假

    更多的粮食会养育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会带来经济繁荣,以及更多的人才,同时也能巩固新占领的地区。

    大秦帝国的一切都建立在粮食上,而粮食建立在耕田上。

    无论开战十年规划和百年大计,首先要知道自己手上的资源。

    距离上一次编户齐民已经过去了八年。

    这八年里,大秦先是吞并了吴国,后拿下辽东,再吞下南疆,整合西域,吞下大宛、康居、河中。

    新一轮的编户齐民迫在眉睫。

    此次不仅要查清多少人口,还要查清多少土地。

    耕田和牧场都是有限的,而均田制不是万能的,一旦人口膨胀到临界值,均田制就会成为还害民之法。

    历史上,李二大帝刚刚统一天下,开启贞观之治,便有府兵逃亡的现象发生。

    到了李治、武曌时期,大规模的逃田已经屡见不鲜。

    文学馆清算各州各郡送上来的数据,大秦的耕田加上牧场竟然高达九十三亿亩,人口多达四千七百万……

    杨峥看着这些数据心中一喜,证明这些年治国颇有成效。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