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 重生于康熙末年

章节目录 第210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果不其然,腊月二十五,淳王府大喜。

    王府大阿哥弘曙,得封郡王长子,成为王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这是继三阿哥府、五阿哥府册封亲王世子后,第三位得册封的皇孙。

    有了这个名分,不仅每年有俸禄三千两、禄米三千斛,还可以独立开府,等同贝勒府制。即便不开府,也有相应的内侍属官。

    要知道,三阿哥府与五阿哥府世子,这两年已经独当一面,同叔叔伯伯们一道,或者随扈热河,或是参赞朝政。

    七阿哥是真心高兴,大办宴席,整整热闹了三天方歇。

    初瑜随曹颙也回了趟娘家,却是为了探望嫡母。

    她怕七福晋心中郁结,想要劝解。

    七福晋倒是看得开,她没有亲生子,弘曙还是好的,孝顺知礼,不管亲不亲近,也不会对自己这个嫡母失礼。嫡庶有别,只要自己活着,侧福晋便不会越过自己去。

    这个王府,往后的当家人,不是侧福晋,而是弘曙之妻博尔济吉特氏。

    早知今日,当年就不该为了外甥女的事儿,同博尔济吉特氏生分。

    七福晋心中虽后悔,但也没有婆婆同媳妇陪小心的道理。左右她也看开了,不争什么,多以也不会特意去讨好媳妇。

    初瑜见七福晋气色均好,并无不平之气,心中也松了口气。

    从七福晋院子出来,见了生母时,初瑜唬了一挑。

    侧福晋看着眼睛闪亮,但是厚厚的粉也遮不住脸上的暗色。

    “额娘……”看着生母如此,初瑜不禁垂泪:“额娘是病了么?怎么不使人告诉女儿一声?”

    侧福晋转过身去,咳了两声,道:“不过是小毛病,吃两副药就好了,还折腾你做什么?”

    初瑜知道,生母同嫡母一样,都有心结。

    嫡母怕弘曙册长子,生母是怕他册不上。

    “大弟终于得了册封,额娘往后就宽心些。弟弟们都娶了媳妇,府里的家务事,也让弟妹们跟着学学。”初瑜拉着侧福晋的手,说道。

    侧福晋点点头,道:“总算是了了一桩心事,这辈子我也没旁的盼的了。”

    见她语出不祥,初瑜不禁心惊肉跳。

    侧福晋却怕过了病气给她,没有留她多呆,说了几句话,便撵她回去……

    第0941章 除夕夜

    回到曹府,初瑜想到生母状况,惴惴难安。曹颙瞧着妻子不对,还以为是七福晋那边的问题,觉得不好插嘴,就没有多问。

    对于自己的两个岳母,从感情上来说,曹颙自是亲近侧福晋,但是对七福晋也不减恭敬。按照礼法来说,七阿哥府上,不能说宠妾灭妻,也差不多了。

    如今,弘曙册封,七福晋心中不舒坦也是寻常。

    初瑜压下心中焦虑,没有告之丈夫。毕竟马上就是新年,让丈夫跟着担心徒劳无益。她将府上的好人参,收拾了两份,打发人给王府那边送去,只等着挨过新年,回娘家侍疾。

    早些年,因打小养在嫡母身边的缘故,初瑜对生母的情分有些生疏。直到生了天佑,为人母后,才更感念亲恩。

    李氏不知媳妇焦虑的缘故,见她精神头不足,权当是她身子重的缘故,便使人请东府的静惠与素芯过来,叫她们两个准备祭祀与年夜饭。

    兆佳氏闲着无聊,便也过西府来,拉着李氏说话打牌。闲暇之计,她不免唠叨两句,除了想念远在西北的长子,就是抱怨庶子曹项。

    去年还罢,曹项始上任,来不及往回送年货也是有的;今年原是说要打发人回来的,这眼看要三十了,还不见人进京,兆佳氏难免愤愤。

    不想,这头一天才抱怨,次日曹项派回的人到京。

    年货是有,拢共有两车。兆佳氏叫静蕙念了单子,丝毫不见欣喜,反而勃然大怒。

    金银一点也没有,多是河南土仪,只有几块南阳玉料,还算值几个银钱。

    “这小白眼狼,这是有了私心,攒私房银子……”兆佳氏恨恨道。

    静惠不好多说什么,只得提醒婆婆“喜事”:“老太太,四婶有了身孕,是不是挑几个婆子过去侍候?省得他们两口子出门在外,人手不足。”

    兆佳氏听了,越发着恼。

    她盼了几年嫡孙,都没有消息,却是让春华怀上了。

    “人手不足,让他们自己个儿买去。他们黑了良心,将银子都密下,还要这边填补不成?”兆佳氏摇摇头,道。

    静惠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心中有数,晓得这个事情不能跟婆婆商量,还得跟小叔子知会,让小叔子出面,省得寒了曹项的心,疏远了亲戚情分。

    绿菊不过是妾,当年在外任怀孕,曹家都打发婆子过去;没道理春华这个正房太太,反而无人理会。

    曹颙这边,也收到曹项的家书与年礼。

    年礼无他,就是几块上好的南阳玉料。

    曹颙晓得他没有往京城送银子,颇为心安。早在曹项外放前,曹颙就对他提过这学政差事的凶险。

    虽说是个体面的差事,但要是搅合到地方腐败上,就要断送前程。

    这学政是晋身之道,三年任满,熬个翰林学士或者进内阁,都有了资历。

    他倒是不担心堂弟会贪银子,有早年在洛阳府的经历,那场贪墨案,就发生在曹项跟前,曹项总也要思量思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