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镇海王

章节目录 第3335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所以天子可以信任刘晋,不然,历史上换一个人的话,可能早就被抄家灭族了都是有可能的。

    自古以来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太多了,太多了。

    帝王都是无情的,汉景帝可以为了稳住局势直接将还在上朝路上的老师给杀了,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别指望帝王真的有什么太多的良心。

    只要有需要,利益交换什么的,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拿人开刀,即便是这个人曾经对帝王掏心掏肺,依然逃不过棋子的命运,既然是棋子,在必要的时候都是可以舍弃的。

    弘治皇帝算是千古难得一出的好皇帝了,心肠是真的好,为人也是非常仁慈,肚量也大,所以刘晋才可以做到现在的地步。

    但弘治皇帝现在也是越来越老了,他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即便是修养得当,但身体也是走下坡路了。

    如果将来他要是有个风吹草动了,也必然会为自己的儿子朱厚照考虑,到时候他如果要是觉得刘晋威胁到了朱厚照的地位,自然是会毫不犹豫的就干掉刘晋的。

    现在开始慢慢地急流勇退,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守孝三年,三年的时间足以发生很多的事情,也足以改变很多的事情。

    “所以啊,该退就退,人生嘛,别执念太深,有时候放下了,整个人都可以轻松很多的。”

    刘晋笑了笑说道。

    刘晋这边回自己的家乡去丁忧守孝了,直接就撇下了朝堂的事情,没有什么留恋的,即没有对自己一派的官员做提拔,安排什么的,也没有建议弘治皇帝该用谁谁谁什么的。

    完全是干净利落的就放下了朝野的事情直接就回自己家乡守孝去了。

    刘晋一走,朝野上下就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彷佛以前是一滩死水一般,现在更像是生机勃勃的样子。

    其中最牵动人心的自然是谁入阁的事情了。

    刘晋一走,内阁就剩下王守仁和韩文了,按照以往的惯例,肯定是要再提拔一个大臣入阁补充的。

    能够入阁的大臣一般都是六部尚书侍郎这个级别了,像杨一清,蒋冕,钟藩,杨廷和,毛纪都是完全是完全有资格入内阁的。

    杨一清,蒋冕,钟藩,毛纪本身就已经是六部尚书级别了,杨廷和因为四川修铁路的时候,弘治皇帝去了一趟四川,觉得他还是很不错,有能力的,于是又将他重新提拔重用起来,现在也已经是礼部尚书。

    杨廷和的能力是母庸置疑的,也是一个能臣,以前给朱厚照当老师,本来按照历史轨迹,朱厚照一上位没多久,他就当内阁首辅了。

    只是刘晋这个穿越者扇动的翅膀让他被弘治皇帝给凉回四川老家多年,要不是修铁路的时候,弘治皇帝去了一趟四川,估计着他这一辈子都可能还要被晾着了。

    弘治皇帝去了四川一趟,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情,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对待朱厚照的老师,当初给朱厚照选老师的时候也是自己精挑细选的。

    大明太子的老师,他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将来太子的班底,选有才能的老师就非常重要了。

    事实上弘治皇帝这一点上还是选对了,这个杨廷和的能力非常强,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正徳朝朱厚照虽然胡闹,但也一直都没有出什么太大的事情,即便是朱厚照突然的驾崩了,朝野在他的努力下也是稳住了。

    对于谁入阁的事情,朝野上下的大臣们也是争论不休起来。

    按照以往的惯例,首先自然是由吏部尚书拟定一个推荐的名单人选出来,然后交给弘治皇帝这边定夺,当然天子也可以直接自己任命大臣入内阁,像刘晋就是弘治皇帝直接任命提拔入内阁的。

    一般来说前者因为是大臣们商量推荐的,故而必然是威望较高,大家也更信服,当了内阁阁老之后,说话也更有分量,支持的大臣会比较多一些。

    后者相对来说就更没有威望,也无法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往往做事的时候,处处都会受到掣肘。

    当然,最终还是要看人,像刘晋本身威望就足够高了,分量又足够了,他入内阁大家也是服气的。

    毕竟刘晋是状元,翰林院里修过书,又在军中带过兵,还主持过税务改革,当了户部尚书,后来当吏部尚书又推行吏治改革,实行考核制度等等。

    所以刘晋入内阁大家意见并不大,尽管是弘治皇帝钦点的,但一样有威望,一样有话语权,关键是入内阁之后,刘晋依然掌管着吏部,手握大权。

    当时内阁的刘健和李东阳,一个年事已高,一个身体不好,事情都是刘晋在做,故而大家都清楚刘晋未来是要当首辅,手握大权的。

    现在推荐谁来入阁的事情,朝野上下也是争论不休。

    有人觉得该让钟藩入阁,这钟藩是改革派的官员,是刘晋一手提拔上来的,他入阁自然是改革派官员最希望看到的。

    王守仁和韩文也算是改革派的官员,和传统只谈仁义道德,勤俭节约的老旧官员是完全不同的,做事喜欢用数据来说话。

    这得到了很多地方官员的支持,因为治理一方,只要好好的去干,多修道路水库堤坝,鼓励生育,多办学校,重视税收,工业什么的,政绩还是很容易就出来的。

    也就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朝中很多的官员都是这样提拔上来的,钟藩就是代表人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