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234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下官谨遵相王吩咐。”

    高欢待人接物让刘丰感觉如沐春风,如此人物,才能得天下人望,从而终结这个乱世吧,宇文泰又怎配与高王相提并论。

    弃关西而投关东的刘丰侥幸不已。

    高欢在晋阳送别刘丰的时候,洛阳城又一次迎来了曙光。

    小高王东征,大破梁人,收复故土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洛阳。

    全洛阳的寡妇们都在高澄进洛阳这一天,梳妆打扮,换上最艳丽的新衣,怀抱着木瓜、木桃、木李,往建春门外云集。

    早早迎候在建春门外的高氏党羽们也不好驱赶她们,谁知道这些人中有哪位会被高欢、高澄父子相中,从而飞上枝头变凤凰。

    当高澄抵达建春门外,立即被眼前的盛况给惊住了。

    无数瓜果向他扔来,吓得骑在马上的小高王脸色大变。

    “别砸了!别砸了!”

    高澄一边朝身后大喊,一边带着侍卫们仓惶往别的城门跑去,这才甩开了那些热情奔放的寡妇们。

    而这件事也迅速成为洛阳权贵、百姓茶余饭后的一件笑谈。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白袍将军陈庆之都不能让小高王避退,却被洛阳城里的寡妇吓得胆寒。

    高澄可没闲心搭理这种事情,他回到洛阳后忙着为参与东征的有功将士请赏,同时授意高隆之为高欢请官。

    封相国、假黄钺、加殊礼。

    高隆之一封奏疏呈上去,自然引得朝野哗然。

    高澄本有意借次看看有谁会站出来反对,居然根本没有人冒头。

    原来也没有人是傻子。

    也对,真要是心向元氏的傻子,早就死在那场洛阳叛乱。

    如今就算有人忠心元善见,也在极力隐藏自己,等待元善见成年,再做动作。

    元善见依言为下诏为高欢加官。

    不久高欢的奏疏也送来了洛阳,对元善见的封赏固辞不受。

    高澄急着进位大将军,也没给高欢整一套三辞三让,眼见没有人愿意冒头,便把假黄钺、加殊礼抹去,只留一个加相国,再由元善见下诏。

    大魏真忠臣们这才将提着的心放了下来。

    按照高澄的意思,元善见第二封诏书措辞强硬,似乎要把相国强加在高欢身上。

    高欢接到诏书,自感不能再推却天子美意,于是上表谢恩,总算是接下了相国一职。

    高相国的事情办好了,剩下的就是小高王自己的赏赐。

    正当高澄这位准大将军为自己谋划的时候,由天子元善见任命的新任南兖州刺史刘丰,领部曲南下,途进洛阳,与高澄相见。

    高澄特意在渤海王府接见的刘丰。

    这一时期,北方的刘姓权贵高官,大部分都是匈奴人。

    刘丰也不例外。

    与他交谈,高澄才发现这个英武的匈奴人嘴皮子居然很是利索。

    又向刘丰请教兵法,刘丰侃侃而谈,直说了小半天,还乐此不疲。

    一直谈到天色将黑,婢女在门外请示是否要准备饭食,高澄与刘丰才反应过来。

    高澄立即让家奴准备酒宴,与刘丰一起用膳。

    用过晚膳,两人继续秉烛夜谈,直至深夜,高澄留刘丰同榻歇息,抵足而眠。

    第二天,高澄送刘丰出府。

    昨夜的相处,让两人感情急速升温,高澄与刘丰执手诀别。

    临别之际,高澄叮嘱道:

    “水火迅猛,非人力所能控,但行水火之攻,请将军务必小心,切莫亲身犯险。”

    虽然不明白高澄说这番话的用意,但刘丰还是感觉到了他的关心,当即应了下来。

    高澄遥望着刘丰离去,不由想起了他与慕容绍宗、王思政的渊源。

    历史上,高澄派遣刘丰与慕容绍宗追随堂叔高岳进攻颍川郡,而当时驻守颍川的正是塔防大师王思政。

    战事焦灼时,刘丰向高岳献上水攻之策,高岳依言在洧水修筑堰坝,准备以水灌城。

    水灌颍川郡治长社城(河南长葛)大半年,慕容绍宗与刘丰认为城中再无战力,于是乘坐楼船,察看城中情况。

    不料突然刮起大风,吹断固定楼船的绳索,将楼船吹响长社城下。

    城上乱箭齐发,慕容绍宗与刘丰只能跳水弃船。

    慕容绍宗不会水,被淹死。

    刘丰倒是游泳健将,好不容易游上土山,却被赶来的西魏军格杀。

    有鉴于此,高澄也没有强行让慕容绍宗学游泳,真发生那种事,刘丰会水不还是死在了长社城下。

    不过故事并没有完。

    正如慕容绍宗、刘丰的预料,经过大半年的灌水,长社城早就守不住了。

    在损失慕容绍宗、刘丰两员大将后,高澄亲领步骑十一万至长社城下,命人向城中喊话:

    能生擒王思政的,封侯、受重赏,若是王思政有损伤,王思政身边的人都要被杀戮。

    这一操作直接让王思政清楚高澄对自己的重视,解决了他因为慕容绍宗、刘丰之死而产生的后顾之忧。

    于是在赵彦深入城劝说下,曾经修建玉璧,在玉璧城拒绝高欢劝降的王思政,当即出城向高欢的儿子投降。

    小高王念及王思政,便想到了他还没进门的侧室王氏,素未蒙面,也不知道是美是丑。

    不管美丑,为了王思政,也要受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