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306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当然,在高澄看来,这个耻,不雪也罢,免得再送一波。

    但也不能打击了高欢好不容易聚积起来的一点信心。

    “孩儿愿助父王一臂之力,匡定天下。”

    “攻略关西,少不得阿惠的辅佐,你我父子勠力同心,必取黑獭首级。”

    听得这般说,高澄才放下心来,看样子一场西征失败也不全是坏事,至少高欢没了过去的傲慢,算是将他彻底打醒了。

    而对于高澄来说,最大的收获自然是得到了高欢全部的信任。

    既然说到河北,必然绕不开河北三父,姨父相州刺史段荣、姑父定州刺史厍狄干、舅父冀州刺史娄昭。

    高欢主动提起了河北三父的职位调动,他打算将段荣调离相州。

    倒不是段荣镇守邺城六年,高欢心生疑虑。

    而是段荣太老了,六十岁的他又疾病缠身,高欢打算将段荣接至晋阳照养。

    高澄对此也有了解,他很清楚段荣熬不过明年。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他向高欢提议将段荣以及家眷送往洛阳养病,身在虎牢的段韶也能时常回洛阳探望。

    也许是想到了高澄之前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高欢点头同意了这个请求。

    又与高澄商量好了段荣在洛阳的职位安排。

    加侍中,授予司徒的虚职,毕竟让他去洛阳是为了养病,又怎么可能真的赋予实权,任他忙碌。

    而段荣离开邺城,必须另择相州刺史。

    河北诸州,以相、冀、定三州最为紧要,非心腹不能胜任。

    而三州之中,相州更是重中之重。

    高欢既然决定将河北交予高澄,自然不会自作主张决定刺史人选:

    “阿惠打算由谁接任?”

    高澄沉吟许久,才举荐道:

    “孩儿以为东荆州刺史杨愔,可任此职。”

    杨愔到底是个文官,老放在魏梁边境也不能让他全心治理,虽然他在东荆州确实干得很出色。

    而身处相州,则完全不需要杨愔分心军务。

    对于杨愔的治理才能,高澄是认的。

    他最核心的幕僚群体中,陈元康运筹帷幄、赵彦深行事谨慎、崔季舒最有眼色,这三人论治理才能,还是差了杨愔许多。

    历史上,在他任职宰相期间,北齐朝堂一度出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局面。

    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虽然有着行事不密的缺点,但对于完全获得高欢信任的高澄来说,他并不需要与杨愔密谋。

    只要不碰着洛阳之变时,不小心泄露高澄领军南下这种特殊事例,也不全是坏事。

    毕竟上位者天然没有安全感,杨愔行事不密的缺点,也无需担心他能够暗中跳反。

    但仔细想想,他也不可能跳反,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的脑袋也不是白砍的。

    对于这个人选,高欢当即表示认同。

    杨愔不止是高澄幕府第一位长史,最受信任的几名文士之一,同时,他也是自家人。

    当初高欢为高家二姐儿择婿,在高澄的建议下,便挑选了杨愔。

    作为高欢的女婿,高澄的嫡亲妹婿,杨愔的身份足够让高家父子放心把相州交由他治理。

    议定了相州刺史,而东荆州刺史又空缺出来,高澄没有将身处荆州与洛阳之间的广州刺史高敖曹调任东荆州,这是他防备侯景的一颗棋子。

    而是选择将青州刺史侯渊调任东荆州。

    侯渊是一员大将,将他放置在青州这样的腹地着实埋没了人才,更重要的是青州远离洛阳,高澄要是征调他的部曲多有不便。

    因宇文泰的出路被堵死,他首要做的是春耕抢种以及修筑新关,堵住因潼关失陷而出现的缺口。

    在此基础上,他不可能再同时征调民夫拔去玉璧(华阴)这颗钉子。

    毕竟关中损失了七八成人口,哪有那么多丁口供他驱使。

    而高欢不止要在晋阳重整军心,西征虽然只损失了三万并州胡,但是民夫以及延误春耕所造成的损失,也让山西地区短期内难以西顾。

    未来一段时间的战事注定将会是魏梁之间的边境冲突,将侯渊调往东荆州,也算人尽其才,这可比把他放在后方治理要强多了。

    至于递补青州的人选,高澄犹豫再三,说出了赵彦深的名字。

    赵彦深终究是个文士,他这些年先是在听望司任职多年,之后被升为护军将军,代替高澄执掌洛阳禁军。

    在政务上的锻炼多有欠缺,一般来说,这样的新手,高澄无论如何是不敢将一州之民托付。

    但赵彦深是个极度谨慎的性子,他历经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仍然能够得到善终,这足以代表他不会犯大错。

    而治理地方,最忌讳的就是瞎折腾,这一点,高澄对他很放心。

    而带领禁军的人选,高澄属意由王士良出任,而主持听望司之人,高澄请求高欢将幕僚张亮调往洛阳。

    对于高澄所提议的人员变动,高欢尽数应允,毕竟他已经决心将河南、河北全都交给儿子管理。

    其中包括自己的幕僚张亮南下洛阳的提议。

    张亮原是尔朱兆的幕僚,当年尔朱兆退往秀容老家苟延残喘,麾下幕僚近乎全部通过听望司与高欢联络。

    只有张亮秉持了对尔朱兆的忠诚,之后尔朱兆败逃大山,穷途末路之际,命张亮与家奴勒死自己。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