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北魏末年

章节目录 第442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向爱洁的高澄也顾不得血污,接过大雕,又将它转交给纥奚舍乐,自己一把扶起斛律光,大声笑道:

    “前汉年间,曾有中贵人领数十骑随李广学射,途遇匈奴三骑与之对射,汉骑尽亡,又伤中贵人,中贵人得李广搭救,将此事告知,李广断定,此三人必射雕者,乃领百骑追逐。匈奴三骑亡马步行,数十里,方才不敌。

    “我原以为司马公言过其实,又感慨此三人若非马力不济,岂非以李广之能亦只得任其去留,今日见明月射雕,方知世间真有射雕手。”

    斛律光闻言,胸脯挺得更高,就是可惜今日段韶不在场。

    高澄似乎猜透了他心中所想,回头吩咐纥奚舍乐道:

    “遣人将此雕带往大梁让表兄好好观赏。”

    三人相交九年,关系莫逆,彼此知根知底,斛律光与段韶这些年没少暗地里别苗头,就是要分个高下。

    早些年段韶因参与韩陵之战,得了下洛县男这一最低级的爵位,也要在斛律光面前显摆。

    如今有了这般露脸的事,斛律光又怎会不想让段韶知晓。

    纥奚舍乐当即在亲卫中寻了两人,策马往大梁送雕去了。

    而京畿军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由谁授意,流传起了落雕都督的名号。

    当然,这件事肯定跟纯洁的小高王无关,他从不干操纵舆论的事情。

    只不过高澄顺势为斛律光的部众改名为落雕营,也由此开始酝酿为各部确立正经番号,以此彻底洗清私兵性质。

    高澄在邙山一连待了七日,回洛阳时已经是十月上旬初冬时节。

    第二百八十六章 税收

    回到洛阳的高澄立即赋予京畿军各部正式名称。

    高敖曹常为先锋,其部众汉军五千人号为先攻营,其中两千骑卒,三千步卒。

    匈奴将领刘丰麾下五千胡军随他由灵州投奔东魏,被高澄赐予归义营的名字,即归附正义。

    候渊所部五千胡军为左卫营,慕容绍宗所部五千汉军为右卫营。

    三人皆是一千骑卒、四千步卒的配置。

    高澄麾下万人又分为两营,其一为突骑营,由四千武川鲜卑骑卒组成,另一营为射声营,六千人尽是弓手。

    小高王从未忘记初衷,那个万箭齐发的高贵名门梦,京畿军各部弓手数量叠加,早已破了万人之数。

    而京畿军万骑中剩余的一千骑,则落在了早已命名的斛律光落雕营之中。

    纵使知道这是对军队所有权的一次明确界定,日后众将外放刺史,也再带不走军队,却没有引起如侯渊、刘丰等人的反抗。

    一来是高澄深得将士之心,其二也是这些人并无反意。

    如果小高王是对侯景部众下手,只怕他当天就要叛投南梁。

    对于侯景来说,他与高澄没什么交情,甚至过往还有旧怨,部众就是他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候渊、刘丰等人,与高澄亲近,并不需要军队来维持所谓的安全感,更何况五千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而今仅是高澄嫡系部队就有京畿军三万五千,梁州段韶、豫州尧雄、陕州高季式麾下战兵各五千,即一万五千人,再加张亮麾下盐兵两万,共计七万军队。

    这甚至已经超过了宇文泰的主力部队,只不过张亮那两万盐兵还未曾检验过战斗力,故而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但其余五万人都是经年行伍的脱产战兵,可不是动不动几万、十万、十几万那等州郡兵所能相提并论。

    北魏年间,孝文帝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马可得20万。

    如今这五州全都在高澄麾下,休养生息多年,真要暴兵,凭三河家底,西征部队凑个六七十万并非不可能,但关键在于,当今之世,没人能指挥得了这么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别说高欢,二十万人他便已经手忙脚乱,宇文泰更是生平唯一一次领大兵团,结果在邙山险些输光家底。

    高澄也不敢轻易去尝试,把倾国之战当儿戏的,自古以来也就一个杨广。

    只有真正统兵之后,才能理解韩信说出‘多多益善’时的骄傲。

    不过这一段时间高澄关注的重点其实并不在军队之中,而在于税收。

    高澄早早按照经典科第二的王晞建议,于户部新设一司,由户部尚书崔季舒亲自负责,掌握各地的供需情况。

    而今年秋税则是第一次试行徙贵就贱,在秋收后统计各地收成情况,若歉收,谷贵钱贱,则征收钱币。

    若该地丰收,谷贱钱贵,则征收粮食。

    这一政策的实施立即获得民众响应,毕竟这实实在在是在为他们着想。

    地方官府收缴税收后,并未立即送往中央,而是由户部统一指派,在满足洛阳所需的粮食要求后,其余粮食按就近原则,发往谷贵钱贱之处,平抑粮价。

    而钱币则送往谷贱钱贵之处,由官府大加采购粮米,运往常平仓储藏。

    在储粮之余,也能将粮食到一个合理的价位,不使谷贱伤农。

    钱粮调动全程由驻各地的转运司负责,不过州郡长官之手,防的就是州郡官府吃拿克扣,毕竟这么大笔钱粮过手,谁能忍住不动心。

    当然,对于转运司的监督,高澄也没有落下,以地方官府在明,各地听望司在暗,全程监督。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