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章节目录 第450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然此举使得京城各坊出现混乱,顺天府尹孙传庭,听闻此事临机决断,谴派人手,命五城兵马司,布控京城各坊维持秩序。

    另离京的锦衣卫,对通州、良乡等地奸商,亦展开抓捕,至于结果如何,还需等锦衣卫呈递奏疏。”

    “好!”

    崇祯皇帝闻言,赞许道:“朕果真没看错孙传庭,亦没看错曹化雨和九门提督府,他们都是大明的栋梁。”

    “此外奴婢携骆养性,赶赴神枢营宣读口谕。”

    王承恩继续说道:“祖大寿奉皇爷口谕,命吴襄等一众神枢营将校,假借皇爷宣读口谕之名,在五军营、神机营各驻地,控制住了李弘济、蒋秉忠等国贼。

    另在府赋闲的几个国贼,被祖大寿亲自带兵查封,眼下京城各处,虽说局势比较混乱,但时局乱不了多久。”

    第一百二十章 钦定国贼录

    有明以来,似这等抓捕大批勋戚,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行过此等事情外,就再也没有这等规模的。

    崇祯皇帝借着李如桢和八大贼之案,延伸出‘勋戚通敌案’,利用各方时局,在京城展开一场大清洗,这无疑是震惊了朝野。

    闹腾出这么大的动静,京城内外城治下各坊出现混乱,错非有顺天府尹孙传庭,有九门提督府,恐民乱就会在京城出现。

    此役崇祯皇帝精准的谋定群体,定在以汤国祚、朱国弼、李弘济为首的骑墙派勋戚身上,并顺手出动锦衣卫,铲除掉暗中哄抬物价的奸商,并没有扩大清洗范围,这才叫朝中的文官群体,并没有跟着乱起来。

    乾清门。

    朝中的一应高官,内阁、军机处、都察院、六部、大理寺……这些阁臣、枢辅、廷臣等,悉数聚集于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怎好端端的要逮捕这么多勋戚啊,天子为何要这样做?”

    “此次京畿一带,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厂卫出动了,三大营出动了,可兵部等有司,事先根本就不知情……”

    “逮捕这么多的勋戚,这在我大明尚属罕见啊,难不成他们真犯了什么重罪,触怒到陛下了?”

    “这……”

    聚集在此的一众阁臣、枢辅、廷臣等,小声的议论着,此番京城闹出的动静太大,以至于他们都无法平复。

    “陛下至……”

    随着王承恩的声音响起,本小声议论的诸臣,立时就安静起来,恭敬的站在朝班中,手持朝笏,行跪拜之礼,山呼起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这山呼之下,崇祯皇帝出现在乾清门,稳坐在龙椅上,却并没有答复。

    彼时的乾清门外,跪着的韩爌、温体仁、毕自严、王洽、周延儒等一众阁臣、枢辅、廷臣,那一个个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谁都不清楚,此时的天子,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想来在诸卿的心里,包括没能来乾清门的各院部寺等衙署的朝臣,心里都在生疑吧。”

    不知过了多久,崇祯皇帝冷漠的声音,回荡在乾清门一带,这叫不少大臣的心里,都不由得一紧。

    看来是真的出大事了。

    对于被架空的勋戚群体,为何会被天子出兵逮捕,其实在朝的文官群体,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恰恰相反,在一些大臣的心里,甚至还在想,若是所有勋戚,都能被天子逮捕,那也是极好的。

    这样特设的京卫都督府,包括三大营这边,都能叫他们文官出身的人,给全部占住位置了。

    自土木堡之变发生,大明勋戚的脊梁被打断,他们在朝的话语权,就彻底被削弱了,甚至权势滔天的五军都督府,都成为了摆设。

    若当初皇太极统率建虏八旗,杀进大明关内,崇祯皇帝要特设枢密院,而非军机处的话,那不知有多少文官,要群起攻之了。

    枢密院是什么,大明的文官群体,远比常人要清楚,这等夺他们权柄的掌兵中枢,是断不能出现的。

    但是军机处就不一样了。

    没见过,也没听过。

    纯粹就是为平叛而特设的,若是平叛事结束了,那特设的军机处,岂不就没了存在的意义了?

    且军机处做事,部分事宜,必须经兵部才能完成流程,加之兵部尚书王洽,兵部左侍郎李邦华,皆在军机处任职。

    这也使得不少朝臣,特别是东林党人,对此都放松了警惕。

    崇祯皇帝就是利用这种松懈的心理,才要用军机处,来抓住辽东、山陕,这两处平叛事的中枢特权。

    跟大明的文官群体,斗争博弈,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并非单独的个体,在他们的背后,代表的是一个个势力群体。

    “丢人啊,我大明的脸,都叫丢尽了啊。”

    崇祯皇帝神情冷厉,扫视着眼前群臣,沉声道:“身为大明的勋戚,一个个不想着为国朝尽忠,却暗地里串联李如桢、八大贼等国贼,跟大明的死敌,大明昔日的奴才,暗中勾结在一起。

    从天启朝开始,以汤国祚为首的这帮国贼,就暗通以下克上的建虏,倒卖国朝机密,暗中走私铁料、火器等国朝违禁之物,致使国朝所定良策,彻底崩坏掉。

    甚至在这次朕安置逃难的灾民,趁着山西民乱之际,不过国朝所遇危局,暗中哄抬粮价、布价等,大发国难财。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