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章节目录 第491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一边是多灾多难的北方诸省,一边是纸醉金迷的江南诸省,这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叫人觉得讽刺和可悲的。

    “诸卿家,你们所提的永废矿税,依着朕的理解,是想规谏朕,不要从内廷谴派镇守太监,到地方为祸百姓?”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故作不解的看向韩爌他们,说道:“似这样的良言,诸卿家就该多多提出啊。”

    韩爌:“……”

    周道登:“……”

    和他们预想中的不一样,天子似乎并没有发怒,甚至脸上还流露出淡淡的笑意,此举的确超出他们预想。

    说实话,若是有可能的话,他们也不想请辞,也不想跟天子顶撞,但处在这人情世故之下,有些时候并非是他们想怎样,那就能怎样的。

    “陛下英明。”

    韩爌作揖行礼道:“臣就是想进谏此事,内廷的太监宦官,在陛下面前是一个样,但到了地方,又是另一个样。

    并非是臣等有意想抹黑什么。

    实则是魏阉把持朝纲期间,外派出大批的镇守太监,名义上是为国朝分忧,可实则却都中饱私囊了。”

    韩爌错误的理解了,崇祯皇帝所讲的意思,跟他所说的永废矿税,是不一样的。

    或许应该换种说法,大明文官群体所在的朝堂,就从不会多征收矿税,商税等,跟他们背后群体,息息相关的税目。

    “若是这样的话,那朕明白了。”

    崇祯皇帝故作恍然的说道:“那朕就下道中旨吧,内廷所辖太监宦官,永不外派出北直隶,任镇守太监。

    诸卿家以为如何?”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韩爌、王洽、周道登这帮阁臣和枢辅,纷纷上前作揖行礼道,眉宇间是难掩的喜色和激动。

    因为不到北直隶之外,派遣镇守太监,这代表着矿税之事,甚至是暴敛之事,都不会发生了。

    ‘就算没有你们折腾的这些事情,朕也不会外派内廷太监,去地方上镇守。’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轻笑起来:‘一帮阉割的宦官,心理已然是扭曲的,越是缺少什么,那就越在意什么,继而性格变得古怪。

    这内廷的太监宦官群体,在朕眼皮子底下,还好很多,一旦超出范畴,那就会僭越大明法纪。

    北直隶这个范畴,恰好便是掌控的极限,超出了这个范畴,那就会闹出很多不好的事情,削弱大明的元气。’

    外派镇守太监征收矿税,被彻底堵上路了。

    但是从国朝层面,谴派文官征收呢?

    明初为了休养生息,出于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待商业之事不看重,连带着矿税、商税这些税目,都是定的很低。

    只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若是不适时做出修订完善,就会叫很多人钻了空子。

    “不过这份中旨里,朕还想涉及一点。”

    崇祯皇帝沉吟片刻,继续说道:“前些时日,毕卿所领户部事,在榷关一事上,有着不小的进展。

    张家口榷关发展的很好,亦叫国库获取不少税收,朕想了想,既然在我大明治下,商业发展的不错。

    那国朝对商税,是否能重新厘定?这个税收比例,是否能略做调整,以确保国朝赋税增收一些?

    当然,这件事情还是需户部着办,具体如何商榷此事,内阁也要参与其中,诸卿家以为如何呢?”

    韩爌、周道登这些人,有些迟疑,显然对天子所讲这些,没法进行辩驳,毕竟张家口榷关那边,商业繁华是事实。

    且崇祯皇帝提及商税事,态度是很温和的,带有商量的意味,商议权由户部负责,同时内阁也能掺和其中。

    究竟要增加多少,怎么个征法,这解释权和商议权,都在他们这一边。

    ‘大明的赋税,朕要是不一点点,给你们拨正回来,那这皇帝就算白当了。’

    看着有些松动的众人,崇祯皇帝紧握起拳头,神情自若:‘不仅是商税、矿税,以后包括茶税,盐税等税目,朕都要大刀阔斧的改。

    不过现在专业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且实控的大明新军,尚未成长到一定程度,还不好给你们撕破脸。

    不急,咱们慢慢玩。

    反正这个烂摊子,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想朝夕间就给解决,也不现实,朕有足够的耐心,跟你们慢慢的玩。’

    跟大明文官群体博弈,不在一时之胜负,毕竟他们的根基,崇祯皇帝现在还没有办法刨开。

    科举所衍生出的特权,刨不开的话,那党争就不会结束,可这事儿吧,非几年就能做的,闹不好会引起造反浪潮。

    第一百五十五章 阎应元的大礼

    大明的烂事,烂账太多,纵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不是万能的,毕竟治理天下,离不开文官群体。

    若是大明没有诸多的流寇叛乱,只一个建虏叛乱,那财政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崇祯皇帝也不会一边做事,一边向文官群体适当的去示好。

    说实话,天启皇帝放纵厂卫,叫魏忠贤顶在前面,在朝跟文官群体斗,尤其是跟东林党人,在阉党势起的那一年,即天启四年后,的确叫财政方面,得到不小的缓解。

    不过这种方式,对于大明朝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