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章节目录 第537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给朕带好五军营,带好神枢营,这些份内之事,你们能否切实做好?”

    “愿为陛下效死!”

    毛承禄、孔有德他们站起身,轰然应诺道。

    通过天子所讲的这些,毛承禄、孔有德他们,能感受到天子对新的三大营,是给予厚望的。

    单单是募兵制,真要明确下来,恐每年耗费的钱财,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不过处在这等环境下,对于崇祯皇帝来讲,就算耗费不少钱财,但手底下的强军,必须要有保障才行。

    流寇叛乱。

    建虏叛乱。

    不管是哪一个势起了。

    像原有时间线那般,继续对大明造成创伤,那就算是他再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把大明抢救回来。

    “陛下,臣有一言。”

    毛承禄想了想,作揖道:“若是臣等所选地域,跟所存京卫相重叠的话,那是否能……”

    “该怎样定,就怎样定。”

    崇祯皇帝站起身,明确道:“有些京卫啊,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不能打仗的兵,朕是不会再要了。”

    “!!!”

    此言一出,叫毛承禄、孔有德他们,心里都不免生出惊意,天子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难不成在他们三大营调整之际,天子还要裁撤一些京卫吗?

    “行了,都退下吧。”

    崇祯皇帝摆手道:“抓紧时间,将朕交代的差事,都逐一的落实下来,并就迁移各处新址,包括彼此间的防区,做好各项准备,到时向军机处呈递奏疏。”

    “臣等遵旨!”

    众人轰然应诺道。

    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负手而立,希望毛承禄、孔有德他们,不要辜负自己的期许啊。

    若是三大营的整顿,能逐一明确下来,这对大明日后的发展,亦是能起到相应的助力,甚至还能减轻不少负担。

    第一百九十四章 探索去世袭卫所化

    大明财政出现严重危机,除了在赋税这一块,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毒瘤,加之天灾的客观因素外,于其他方面亦存在不小问题。

    卫所,就是其中之一。

    明初天下方定,以卫所戍守各地要冲,确保边疆稳定,协助地方官府安定,可谓起到决定性作用。

    怎奈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军都督府被逐步架空,仅靠文官群体把持的兵部,去管理着全国军队,那在所难免的,就会形成诸多问题。

    累年积攒之下,大明治下所设卫所,多数都烂掉了,这导致大明在卫所上,形成一个烂账,坏账。

    这些卫所名下的田产,人口,各项生产资料,就变成各级卫所官,地方既得利益者,上下勾结的敛财工具。

    卫所整顿刻不容缓。

    时下大明所统的诸多卫所,加一起的总编制超过两百五十万,甚至还要更多些,但实际上能打仗的卫所兵,究竟还存在着多少。

    即便是崇祯皇帝都不清楚。

    “召集诸卿过来,是有件事情想要商榷。”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着王洽、李邦华这帮军机大臣,正色道:“前段时间,内阁所呈递的奏疏票拟,要国库调拨诸多钱粮,想必诸卿都知道吧?”

    王洽、李邦华、周延儒这帮军机大臣,无不是微微点头,此等关系到国朝的大事,他们心里怎会不知。

    军机处总揽平叛事,不过对朝中的种种,亦是非常清楚的,不然很多的军机要务,是无法衔接好的。

    “事实上国库空虚,为解决这次的财政危机,迫不得已之下,朕唯有以户部所辖国税处,对外售卖一期战争债券。”

    崇祯皇帝故作疲惫,轻叹道:“通过锚定先前抄没的田产,还有皇庄名下部分田产,以此向民间筹措钱财,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

    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必须设法叫国库开源,以增加财政收入,这才能帮助朝廷,解决实际所需。”

    为了能整顿大明卫所,这一乱成麻的体系制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且不会对大明造成伤害,崇祯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啊。

    当初错误的裁撤掉驿站,以求能给大明财政稍缓口气,只是没成想最终换来的,却是山陕两地治下,大批捧着铁饭碗的人,投奔到各处流寇麾下,转过头来造大明的反。

    这世上最难做的,就是叫既得利益群体,放弃掉他们的特权,甭管这个特权大小,然后换一种活法。

    王洽、李邦华、周延儒、王在晋、黄立极这帮军机大臣,一瞧见天子这般说,那心瞬间就提起来了。

    直觉告诉他们啊,自家天子啊,只怕又要折腾大事了,可是这一折腾,他们军机处只怕就受不了了。

    “王伴伴,将朕所拟的那些公函,给诸卿先看看。”

    见众人这般警觉,崇祯皇帝也不着急,伸手说道:“朕先前有些想法,诸卿在看过以后,再将想法告诉朕。”

    王承恩先是作揖一礼,随后捧着那摞事先准备好的公函,来到王洽他们的面前,人手一份,谁也不必推辞,谁也不必失落。

    “……”

    彼时的东暖阁内,很安静。

    王洽、李邦华他们相视一眼,拿着手里的公函,有种不知所措之意。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迎着众人的注视,露出笑意,却并没出言催促什么,毕竟要靠他们办事嘛。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