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章节目录 第512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朕也相信天下百姓想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简单易懂的文公告示,不是天书。”

    “朕以为想要杜绝此事发生,并非严惩慕容节度,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罗幼度这话音一落,赵普立刻出班道:“臣提议对于朝廷公文,一切精简,以言辞达意为上,简洁重内容,舍去一切浮夸辞藻,让政令更加便捷。”

    卢多逊见赵普抢了先,也不管不顾地站出来道:“臣提议将州府归为三类,分如襄州、徐州、寿州这类四战之地,可派遣文武兼备之人担任刺史。其他腹心州府,无外敌威胁,可以文臣担任刺史,治安县尉负责足以。如边陲之地,百战之所,朝廷当以慕容节度这类勇猛无敌的武将为刺史,守卫边疆。”

    张昭听赵普提议,颇有怒发冲冠之意味,但又听卢多逊之言,瞬间高声道:“赵侍郎、卢补阙所议,安国之言,臣附议。”

    韩通、石守信这类饱受公文苦恼的大将也高声道:“臣附议!”

    顷刻之间,所有文武,瞬间达成了一致。

    第四十五章 焦虑的周娥皇

    以张昭为首的文臣,退下去的速度之快,仿佛他们没有站出来一样。

    什么慕容延钊,什么张霭,没有一人再说了。

    在他们这群文臣眼中,这便宜是占大了。

    五代时期,中原制度承传,刺史之位默认以武臣担任。

    而今文臣能够从武臣手中取回担任刺史的权利,还管慕容延钊、张霭什么事情。

    见好就收,才是王道。

    纠缠下去,只会激怒罗幼度这个皇帝,从而重用武臣。

    武臣见文官不纠结慕容延钊的问题,还解决了他们读公文的烦恼,也如打了胜仗一般。

    至于刺史不刺史的,一方面跟他们京官没有关系。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武臣对于民生治理方面毫无兴趣,大多人都如慕容延钊一样,挂个头衔将权力丢给地方长史,让他们自由发挥。

    这地方长史,干得好还好,干得不好,有些时候还得背锅。

    他们这些在京武臣,对刺史的位子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

    这也是罗幼度最想见的效果。

    这只许武臣担任刺史,与文臣在公文上的炫技,是这个奇葩时代文武相互依存的弊政之一。

    武臣通过手上的兵掌握权力,而文臣以深奥的文字,证明自己的价值。

    导致了武臣离开了文臣看不懂公文,而文臣离开了武臣,又没有饭吃。

    张霭写了那么一大通,未尝没有让慕容延钊知难而退的心思,不愿慕容延钊来抢他的功绩。

    只是估错了形势,慕容延钊会动手揍他。

    罗幼度一直认为,专攻有素,以文臣治理天下,武臣开疆扩土,保境安民才是正途。

    一味地重文轻武,或是重武轻文都会造成瘸腿偏科的情况。

    文武并重,才是王道。

    不少人已经看出来了,罗幼度就是借题发挥,打算利用此事,一箭双雕,将担任刺史的权力分一部分给文臣。同时,改革行政公文炫技不务实的弊端。

    这两者之间,任一单独提出来,都会受到抵制。

    而今借用慕容延钊这一突发事件,混于一处。

    利用文武之间相互制衡得利,却是轻易解决了。

    “退朝!”

    罗幼度心满意足地宣布结束今天的会议,对于慕容延钊的惩处并未于庙堂上宣布,而是交给了军方处理。

    接下来只要在科举殿试时,以实务简约策问答案为入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的第一标准,便能一步步将读书的门槛变低。

    他并非排斥古文,反而觉得古文很美,王勃的《滕王阁序》,跪着读都不为过。

    但从实务出发,白话文更加有利于发展推广。

    下朝之后,罗幼度一如既往地在延和殿处理今日的奏章。

    诸事都上了正轨,他每日收到的奏章比之以往少了许多。

    罗幼度自己也是熟能生巧,效率越来越高。

    “陛下,殿外张美求见!”

    “宣!”

    三司使张美是他叫来的,目的是询问粮草的情况。

    “朕欲西征凉陇之地,收复汉唐故土。爱卿估算一下,今年收成,能够支撑多久!”

    张美惊讶道:“是西征?”

    “不错!”罗幼度道:“南征是疑兵之计,西征才是主要目的。”

    张美低头思量了一会儿,问道:“陛下打算出兵多少?”

    罗幼度早已做了盘算,直接回答:“步骑五万,三万骑兵,两万步卒。此战用兵不多,难在无法一战而胜。凉州七部,陇右百余部落,要一一减除,得耗费一番功夫。”

    攻打陇右凉州,骑兵才是主力。

    步卒主要目的还是防守,护卫粮食辎重。

    陇右凉州现在没有形成强大的部落,兵马无须太多。

    漫长的粮道是此次征伐的关键。

    毕竟现今朝廷的产粮重地在徐州、襄樊、淮南一带。

    徐州、襄樊两地久未经征战,田地得以完整保全。

    淮南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了。

    张美在粮草的转运调度方面天赋超群,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如果只有五万兵,便是战至明年秋收亦绰绰有余。”

    罗幼度有些意外,问道:“莫要忘记了,定难周边也是要持续作战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