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章节目录 第721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自后晋起,科举都是三年一次。

    朝廷也沿用了这个惯例。

    恩科最早起于宋朝,故而此刻还未有恩科一说。

    但窦仪才思敏捷,字面推敲,以知其意。

    罗幼度颔首道:“前次科举,巴蜀、江南、吴越、泉漳以及岭南归附,要他们再等三年,委实不公。朕欲施恩于天下士子,重开科举,让天下人皆有资格参加。”

    一瞬之间,满朝哗然。

    文臣一列的官员先是一怔,随即大喜过望。

    科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选官入仕上已经占据了极大的比例。

    宋朝为了拉拢士大夫,给了士大夫举荐权。

    结果导致了一群不要脸的文人相互举荐,形成了冗官恶政。

    罗幼度这里并没有厚此薄彼,他不只给了士大夫的举荐权,也给了武官的举荐权,但是他跟郭荣一样,允许不避亲嫌,但需要在授官之日,署举主姓名,一旦发现被举者贪赃无能,举荐者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此举固然会导致官员发现良才不敢举荐,却能避免举荐人坑壑一气,造成官员泛滥。

    这世间之事,都是双刃剑,没有两全其美的。

    导致了文武官员有举荐权而不敢妄用,科举取士、战场立功就成了朝廷主要的择官标准。

    科举的价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赵普激昂的道:“陛下圣明,自唐末以后,汉唐故土四分五裂,至今百年有余。今在陛下英武领导之下,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一统。此乃千秋功业,当普天同庆,与天下人共享。特开恩科,以彰显陛下恩德,天下士子沐浴圣恩,必然感激涕零。”

    论及拍马屁,赵普除了输给过卢多逊,找不到别的对手。

    现在卢多逊去了太原,赵普可谓无人可敌。

    窦仪亦道:“开恩科有助于缓解朝廷人才储备不足之近况,陛下圣明。”

    文官们也是一个个马屁接连不断。

    这开科举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

    尤其是那些有机会知贡举,担任主考官的人,那是名利双收。

    如果所掌控的考核之内,出现几个大才充当门生,还能恩泽后世。

    这等好事,谁不心动?

    罗幼度目光在诸多兴奋的文官群体中一扫而过,说道:“此次科举,规模前所未有。这知贡举的人选,应当重中之重。诸位爱卿若有合适人选,可以向朕推荐。”

    让他目光扫过的众人都觉得自己大有希望,精神大振。

    翰林学士、国子祭酒冯义下朝之后,快步走着。

    “守礼兄!”

    听到叫唤,冯义顿住了脚步,回头见是吏部侍郎李穆,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吏部的第一把手是尚书无疑,不过吏部尚书张昭身体抱恙,正在家中养病。

    吏部当前的主事者正是侍郎李穆。

    上次科举,李穆就是热门人选,只是让窦俨抢了先。

    现在少了窦俨,李穆的机会就更大了。

    冯义谦逊回礼。

    两人一并离开皇宫,各自不言。

    直到行至人少处,李穆才道:“守礼兄觉得谁有资格担任此次恩科主考官?”

    冯义说道:“当然是孟雍兄你了。”

    李穆道:“在下却觉得守礼兄机会更大,论及士林人脉,某焉能比及守礼兄万一?”

    冯义脸色微沉,他的父亲是冯道,五代十国的常青树,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留下的遗泽,依旧关照冯家上下。

    李穆看了冯义一眼,道:“你我其实机会相同,但莫要忽视一人。象贤兄,他有一个当宰相的父亲,比起我们,更有优势。”

    象贤兄说的是当朝首相王溥之子,王贻孙。

    冯义若有所思,沉声道:“孟雍兄的意思是?”

    李穆道:“我们皆为同道中人,但此事关乎未来前程。说彼此谦让,谁都不信。不妨连手压下象贤兄,你我然后各凭本事,如何?”

    冯义并未答应,但显然已经心动。

    王宅!

    “父亲!您叫我!”

    王贻孙脸带微笑,恭恭敬敬的端坐在王溥面前,想的却是怎么跟自己的父亲开口,让他帮着自己疏通一下关系,担任此次恩科的主考官。

    王溥却沉着脸,满脸的寒气道:“阻止陛下迁都,你可参与其中?”

    王贻孙脸色一僵,说道:“父亲,何出此言?”

    王溥见状,心下了然,抓起身旁的茶器丢了过去,怒骂道:“逆子误我!陛下是何等了得的人物,你们以为就凭你们能左右他的意象?他故意让你们闹,好给江南、巴蜀的人才腾位子呢!”

    第一百二十二章 腾位子

    王溥气急败坏,看着已经三十余岁,胡子都老长的儿子,又狠不下心来。

    庙堂五相:王溥、魏仁浦、窦仪、宋琪、赵普。

    王溥这个首相最没存在感也最没影响力。

    但是他无能嘛?

    明显不是,是罗幼度不会用他。

    王溥三朝宰相,罗幼度除外,还侍奉过周太祖郭威、周世宗郭荣。

    新朝有新朝的臣子,一直重用前朝臣子,新朝臣子会怎么看?

    王溥自认为自己不是诸葛亮、王猛这样不可取代的人才,既然可以取代,就不会破例过于重用。

    故而王溥虽是首相,但很少主动掺合政务之中。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