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青春小说网 -> -> 清穿之据说佟贵妃体弱多病

章节目录 清穿之据说佟贵妃体弱多病 第35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康熙这次在承德避暑山庄一直待到了八月底,茉雅奇、胤祚的生辰也是在承德山庄过的。

    等到佟安宁从承德归来,太医院给了她好消息,现在他们已经能熟练将大蒜素批量提炼出来,目前正在实验它的功效。

    佟安宁十分高兴,大手一挥,参与研制的太医都得了一个大红包。

    康熙也收到了太医院的折子,也十分开心,不过觉得大蒜素这个名字有些粗俗,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什么吃食,不像是药名。

    佟安宁:“这样喊着才实用,再说您可以将它当成一味药,大不了等那些太医用它配药后,再换成霸气的名字。”

    她给康熙说这些,就是让他见识一下现代科学的威力。

    让佟安宁惊喜的是,游桃枝和佟安瑶弄出了玻璃管温度计,就是利用一些东西热胀冷缩的原理,玻璃管温度计易携带,而且精度高,常见的有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当然也有缺点,就是测量范围有限,而且易碎,要小心携带。

    但是对于现有环境,已经够用了。

    佟安宁将温度计拿给康熙,让他长长见识,有了这个,对于一些实验操作更方便。

    康熙点点头,这次大方了,将游桃枝的爵位升了一级,变成五品云骑尉。

    佟安宁:……

    这样慢慢爬,不知道游桃枝什么时候才成为伯爵。

    康熙这次这么主动大方,难道怕她又提起给佟安瑶爵位的事情?

    拜托,只是一个温度计而已,又不是什么大成就。

    九月,康熙带着大阿哥、二阿哥去了木兰围场,和漠北蒙古的一些蒙古王公,演了一出反间计,诱出这些年滋生的准噶尔部叛乱势力,将其一举歼灭。

    康熙平叛结束,派人给准噶尔地区派发了不少食物和衣物,预计这个举措能让漠西蒙古安静两三年。

    康熙算了一笔账,漠西蒙古距离京城太远,地方太大、太偏,如果将这里治理好,需要花费海量的心力和财富,而且还不一定有成效,而且准噶尔部的许多人和噶尔丹一样,大多不服大清的管教,是白眼狼,说不定他花了钱反而养肥了饿狼,不如间歇性地带着人平叛,用作给八旗子弟磨刀用。

    外加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在一旁戒备,他不信若是一年一清扫,准噶尔部还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十月,隆科多的儿子岳兴阿成亲,茉雅奇和胤祚也让人送了礼,惋惜不能亲自到场,不过胤祚的哈哈珠子、谙达都去祝贺了。

    康熙的生活仍然一如往常,前朝、后宫两头跑。

    年底的时候,德嫔又有了身孕,宁贵妃后面也有了身孕,新进宫的万琉哈氏同样怀了孕,十一月初的时候,宜妃也怀了身孕。

    佟安宁知道消息,沉默了,这是搞批发吗?

    宫里头一看,不少人乐了,这么一看新人比不过老人啊,宜妃的五阿哥过两年就能成亲了,居然还能怀孕,二阿哥的福晋成亲都四五年,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别不是不能生吧。

    刺耳的话不断传到二福晋那里,对方面上看着不在意,如往常一般,但是大家可不信对方能冷静下来,听说闲话传遍京城后,平妃将自己宫里的一个小宫女送进了二阿哥的王府。

    佟安宁听到消息后,心中为二福晋叹了一口气,做皇帝的儿媳妇就是这样的,如果二福晋此时是太子妃,受到的压力估计更大。

    腊月中旬,二阿哥府上也传来了好消息,不过不是二福晋的,而是二阿哥侧福晋有了身孕,不管如何,有了动静就是好事,康熙和皇太后都送了赏赐,佟安宁也不能落下。

    年底,二福晋带了怀孕的侧福晋李佳氏进宫给佟安宁请安,李佳氏相貌清秀,笑时总是露出一颗小虎牙,乖乖地跟在二福晋身后,看着还带着稚气。

    佟安宁:……

    好吧,也不是每个人的后院妻妾都要斗的你死我活,也许这就是二福晋愿意带侧福晋进宫的原因吧。

    佟安宁宽慰了两人几句,没过多留她们,让她们出宫了,毕竟冬日天寒地冻,如果不小心摔倒了,就是汉子也吃不消,何况还是两个女孩子。

    临近年关,不管是京城、还是紫禁城,都和往常不一样,各衙门都在进行年终总结,许多铺子也在盘账,宫中在上书房上学的阿哥们,同样不轻松。

    好消息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也能轻松一下,坏消息是,在过年前,康熙要对上书房的阿哥们进行年终考核。

    俗称期末考试!

    对于学霸来说,这事小菜一碟,但是现下上书房这一茬阿哥,学渣比较多,初代学渣大阿哥早脱离苦海,目前在兵部忙活,康熙觉得都是他的种,就算是学问差点,还有大阿哥的标杆在这里竖着,其他孩子顶多也就是如他一样。

    只能说,他想多了,没有最渣,只有更渣,代表人选就是十阿哥,比他略逊一筹的就是五阿哥,九阿哥虽然看着机灵些,但是只对算术感兴趣,识字水平和十阿哥一模一样。

    而且原先进学颇为聪明的八阿哥这两年也被影响,也变笨了。

    这几个阿哥简直和没开窍似的,每次考核他们功课,都能让康熙气个半死,颇有佟安宁的威力。

    佟安宁:……

    为什么拿她举例子!

    这不,到了考核的日子,茉雅奇带着几个姐妹趴在窗户口,手边放着瓜子、点心、花生,幸灾乐祸地看着五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他们被训了狗血淋头。

    五阿哥因为年纪最大,承担了大部分火力,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他们现在年岁还小,康熙要拿捏分寸,不能太过严厉,免得打击了小孩的信心。

    所以就出现了这一幕,骂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时,其中有一半内容的主角都是五阿哥。

    茉雅奇看着五阿哥被当成反面教材,被皇阿玛在小十、小九他们面前立威,捂嘴吃吃笑。

    学渣四人组乖乖地站在康熙跟前,耳朵听着,但是目光已经有些游离,和窗户旁的茉雅奇他们挤眉弄眼。

    康熙见状,将书卷成筒,一人敲了一下。

    “哎哟!皇阿玛,你就是再打,我也不会开窍。”十阿哥挠了挠头。

    康熙额头青筋微跳,闭眸深呼吸一次,指了指墙角,示意四人给他老实站着。

    四人见终于结束折磨了,欢天喜地地站到了靠窗的墙侧,露出和茉雅奇他们一样的神态,角色转变十分自如。

    康熙:……

    他再次深呼吸,努力安慰他,龙生龙,凤生凤,这些孩子还小,只是没开窍,大过年的不能太过严厉,佟安宁说过,要对他们有耐心。

    接着康熙就来个眼不见为净,继续考核胤祚他们,还好,胤祚,七阿哥没让他失望。

    不过……康熙冷瞥了一眼墙边咧嘴笑的十阿哥、和五阿哥玩踩鞋的九阿哥、给茉雅奇剥瓜子的八阿哥,脑门青筋啪啪直跳。

    二比四的结果,实在太凄惨了。

    他堂堂大清皇帝,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等到来年,一定要让陈廷敬盯紧些,争取让他们开窍。

    十阿哥感觉康熙瞧他们的眼神冷飕飕的,身子后仰,贴在窗户旁,小声询问茉雅奇:“八姐姐,你觉不觉得皇阿玛的眼神好可怕?”

    茉雅奇揪着他的小辫子,笑道:“那是对你们,小十,你要努力读书哦。”

    十阿哥耷拉着肩,摇头晃脑道:“可是上课好难!”

    他也整天念,但是书本上的文字大多过嘴就忘了,师傅教授的内容也是左耳进,右耳出,还好,额娘不逼他,他学成什么样子都可以。

    额娘说,无论他聪敏还是笨蛋,皇阿玛顶多就是生点气,又不会下重手。

    茉雅奇歪头:“难吗?”

    十阿哥掰着手指道:“满汉蒙三种字在我脑子里打架,还要学些外语,好难。”

    茉雅奇见状,摸了摸他的脑袋,塞给他一块糖,“好了,反正皇阿玛也考核完了,挨骂你也撑下了,今年就结束了。”

    十阿哥赞同地点头。

    这边康熙被这一大一小的谈话弄得无语,抬手按了按额头,亏他自认雄才伟略,可是在子女教育上,也有深深的无奈啊。

    ……

    康熙三十四年,正月还没有过完,后宫又接连报喜,宜妃妹妹郭络罗贵人有了身孕,庶妃章佳氏怀孕,袁贵人也有了身孕。

    佟安宁听得已经麻木了,今年是乙亥猪年,又不是龙年,怎么一个个来的那么急,宫中这么多孕妇,开个妇产医院都行了。

    一下七个孕妇,内务府那边能招呼过来吗?

    可能因为宫里的孕妇一下子太多了,各种地位的都有,许多人也不自恃身份了,也不觉得金贵了,众人还算老实,乖乖地待在自己的屋里养胎。

    第195章

    二月,康熙带着群臣去天坛告祭天地、宗庙、社稷,重修太和殿工程开始,群臣转移到养心殿上朝。

    二月中旬,德嫔的胎儿没保住,而且还伤了身子,经过太医诊断,是因为这两年生育太频繁,造成此胎虚弱,没法抱住,德嫔也怨不到别人。

    四月,山西平阳府发生地震,房舍倒塌无数,山西巡抚第一时间向朝廷奏报,康熙接到消息后,立马派遣官员前去勘察情况。

    情况要比他想象的严重,平阳府屋宇尽数倾毁,人口死伤严重,可谓是人间炼狱。

    此种景象,让康熙回想起康熙十八年的情景,连忙左都御史马齐前往平阳府赈灾。

    马齐到了当地后,向康熙汇报,当地有不少游散人士借端抢夺,甚至还有一些兵丁也参与在内,乘火打劫,扰乱百姓。

    康熙见状,就命令大阿哥和总兵周复兴亲自带兵前往受灾地区安抚民众,维持秩序。

    六月上旬,大阿哥和马齐归来,其中山西巡抚噶尔图因为救灾过程中渎职,被革职查办,念在其过往功绩上,没有交由刑部。

    大阿哥也因为此事荣升直郡王,封入镶蓝旗,一时间风头无两。

    对于大阿哥很快获封直郡王的事情,康熙曾经给佟安宁提过一嘴原因,无非就是想大阿哥尽快掌握镶蓝旗权利,巩固皇权,之后二阿哥、三阿哥他们同样也有。

    佟安宁估计等到胤祚长大出宫开府后,也会很快获封爵位和八旗领民。

    康熙想集中权利,将天下都掌控在手,这是每个当帝王的人都会想要的成就,其实清朝从建国开始,权利的分配一直在变化。

    众所周知,清朝的基础支柱是八旗,由宗室成员各领一旗,为清朝开疆扩土,所以一开始由八旗旗主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大权独揽。

    虽然当时的权利也在爱新觉罗一族中,不过分散在统领八旗的诸王中,这种情况下,皇帝当得就有点憋屈,然后清太宗才要集权,设立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旗,一般皇帝本人旗籍列在镶黄旗。

    而这种权利分散在宗室的制度,也让多尔衮成为独揽大权的摄政王。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多尔衮独揽大权后,打压宗室诸王,给后面顺治帝亲政、集权打下了不小的基础,所以在顺治帝亲政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就小了。

    而后是四大辅臣掌握朝局,康熙亲政后,也一直在不断的集权,想要将八旗彻底掌控在自己手中,现下有了儿子,就想着“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再说他儿子多,等到胤褆、胤礽他们成了旗主,更加方便他控制。

    佟安宁觉得,康熙这想法没错,不过万事万物不一定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比如所谓大清的支柱满蒙八旗感觉快要被朝廷自己养废了。

    康熙这些日子也挺愁这些的,户部衙门经过调查,得知京师现在有接近上万的八旗兵丁没有房舍,为生计发愁。

    尤其上月,有四五千八旗兵丁聚集在皇城请愿,其中有八名大胆的,冲破了侍卫的封锁和阻拦,冲破御花园的第一道门,险些造成动乱,也彻底撕开了朝廷在八旗问题上的遮羞布。

    尽人皆知,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政权,八旗兵丁为其战斗,所以在入关后,根据八旗制度,八旗兵丁不需要劳动,只需要当兵保护朝廷的安危即可,平时有皇粮、有俸禄,还会安排住房,要知道原先一个七品官员的俸禄每年才四五十两,禄米二十二石,但是给一个旗人的饷额每年就有二十三石,银两有六七十两。

    而且无论天灾人祸都能按时收到收益,粮饷待遇都高于汉军绿营兵,又不用像绿营兵那样常常出去打仗,所以旗兵的饷额又被称为“铁杆庄稼”,这一切消耗都要由朝廷承担,所以旁人也称为“皇粮”。

    如果平时有仗可打,这些八旗子弟还能派上用场,奈何现在统治稳定,平时没有战事可打,就是有,绿营兵那边比他们更擅长,花费更小,打仗更勇猛,兵部那些人嘴上说着八旗兵丁好,打仗时,不用多想,就能知道那种最合算,主要是,他们也需要军功,而现下的八旗军队没有绿营兵好,仗打输了,不仅要挨骂,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这样下来,八旗兵就被养的更加废物,许多人别说带兵打仗了,更有甚者,连骑马射箭都不会,平时为了享受,连祖宗传下来的铠甲、大刀都卖了。

    而且他们赋闲在家,压根不需要耕种,也不会干这事,谁要干,会被周围的旗兵吐唾沫,鄙视,只能拿着俸禄,日常听戏遛鸟斗蛐蛐,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在城里乱晃荡。

    佟安宁觉得,京城看起来这么热闹,其中那些所谓的八旗爷们贡献了不少人流量。

    当然也不是所有八旗子弟都是一副锦衣玉食、颓靡奢华的做派,八旗兵中底层人占了多数,一些底层兵丁没房住,每月拿到的饷银也被一些奸商给坑了大半,为了生计只能借高利贷,虽然朝廷规定,八旗兵借的高利贷不用还,但是规定是规定,成效是成效,民间也有自己的一套潜规则。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